close

卡崔娜紀事_Trouble the water_blog.jpg

感謝PTT電影版版主、8½'s Vertigo格主 Amushi接受邀稿

 

Can’t let y’all get the story wrong, ‘cause y’all be tellin’ it wrong.

 

  二零零五年八月二十八日紐奧良早上十點,市長納金下達了第一級的緊急撤離命令。另一頭,Kim拿著他的數位攝影機,開始拍下九區(Ninth Ward)在颱風前的一點一滴,包括那些即將遭難的人們。

   《卡崔娜記事》以一位黑人婦女在颱風期間所拍下的影片為主要素材,從颱風當時、兩個禮拜後重返家園與半年後的災後復原做了一個詳細的紀錄。除了水災本身,導演以描繪Kim、Scott和他們周圍的友人描繪出美國中下階級悲慘的境況。

 

   或者我們應當問一個問題:為什麼要看紀錄片,一部關於美國水災的情況能對我們有什麼幫助?看到他人跟我們一樣的悲慘,政府一樣的遲鈍?(還是是為了激起觀眾的行動意志?)

   法國影評巴贊曾經說過電影,身為時間的藝術,其力量來自於重複我們所不能重新體驗的生命時刻。雖然巴贊本來指的是電影的力量,但這樣的說法在紀錄片中更為說得通。Kim的攝影機重新讓我們看到水災、新聞攝影機拍下的是河水越堤奔流至市區的景象、或是本為安撫人心的救災指揮,事後卻成諷刺的訪問。這次的八八水災也藉由二十四小時無間斷的轉播讓我們看到類似的情況,但在片中藉由一種「災民所親身體驗」到的情緒讓觀者更為動容。

   還有一段,鏡頭拍著洪水肆虐紐奧良,音軌對上的是從紐奧良各處打進119的求救電話。觀眾聽到的是一次又一次客服人員說著「我們現在沒有救援隊」,而求救者一聲又一聲的請求,成為還待在城市低處所有人的吶喊。隱隱約約聽到管風琴的聲音傳來,被受難者視為基督的救難隊要等到天氣穩定才能出動。

   如前所述,無間斷的轉播就已經能夠有相同的效果,那麼我們為何還需要紀錄片?答案應該離不開:為了恢復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信念。紀錄片可以激起眾人的行動意志(但大多時候太遲,甚至比不上這次直播在批踢踢上的志工熱潮),更重要的是做為一種療傷止痛的管道、發聲管道。這些話語被說出以後,我們便可以開始療傷止痛。影片的後半部便彌漫著這樣的情緒,伴隨著黑人的饒舌音樂(音樂做為一種次文化對於主流文化的抗爭,抵制的也許就是那些令人安心地活在美國夢中的可憎言詞),福音歌,Kim一家人離開紐奧良而又歸來,運氣很好的在一位木匠那找到一份工作,福禍未知的未來向他們開展著。

   這次影展,國外的片商讓高雄電影節免費放映這部片的心情也許能夠這樣解讀,一份致遙遠觀看者的禮物。八八水災才剛過去,台灣南部的受難也還未被時間所撫平,然而重建工作已經開始,我們應當前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