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osa.jpg感謝「私.生活意見」格主 米果同意轉載
很多時候,人生功課總會適時出現,巧妙的時點,適切的心境,來得恰到好處。

我現在仔細回想起來,關於921地震、貢寮核四、樂生療養院等等紀錄片的出現,恰好都在我相對低潮的時後,所謂低潮,有時候僅僅是糜爛的藉口而已,突然就會覺得什麼都不想做,什麼都很灰色,然後,這些紀錄片出現了,功課也來了。

台灣其實不算大,但是台灣人擅長遺忘,也很容易從台北的媒體觀點來虛應整個台灣,我自己也一樣,會覺得許多問題因為不再出現在媒體版面,「也許」可以自動復原,許多棘手的難關會自動突破,這種自以為是的敷衍,每每在紀錄片出現時,才會發現問題一直都在,只是許多人一年一年克服冗長的等待,彼此激勵著幾乎要絕望的孤獨,倘若不是那些堅持,倘若不是紀錄片作者的陪伴,我可能自以為什麼都解決了,包括921重建,核四種種,還有樂生的一切。

這種提醒是很珍貴的,就算不是集體功課,小品如李家驊的《25歲,國小二年級》和鍾權的《台‧北‧京》也一樣,當然崔愫欣拍《貢寮,你好嗎》也如此,他們用鏡頭的堅持態度,其實就是珍貴的提醒,那不光是紀錄片被看到、被放映、被討論的過程而已,有些時候,對我這樣一個閱聽觀眾而言,就好像拿針扎自己的手臂一樣,確認疼痛還在,不是麻木,那可真是欣慰啊!

黃淑梅 作者照.jpg黃淑梅,一個紀錄片工作者,陪伴中寮鄉民重建,整整七年了,我之前看過她那部長達五小時的《在中寮相遇》,我沒見過她,但可以想像她在這七年當中所經歷的焦慮、無助與掙扎,但相對佩服她的堅持,如果換成是我,眼見中寮鄉民所經歷的冗長重建之路,與官僚體系長期拖磨的無力感,說不定早就讓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幫不上忙,對抗不了外圍的龐大勢力,而早早丟下攝影器材,負氣跑回都市喧鬧的街頭,吃喝玩樂麻痺閃躲,可是淑梅跟《在中寮相遇》的小非,還有這次《寶島曼波》的卉怡一樣,她們不可能在這漫長的七年始終活力充沛,一定有我所不能想像的無力感讓她們幾乎要放棄,而我,不過是在紀錄片剪輯完成,透過鏡頭快速「身歷其境」,然後期待結果如何,當真要計較起來,實在很不負責。 

《寶島曼波》記錄了中寮清水村20戶居民的遷村故事,擔任自救會主委的蕉農清波阿伯,讓我想起「無米樂」的崑濱伯,他們都是隱身在田野的哲學家,聽到清波阿伯無論喜怒都是幹聲連連的坦率,又讓我不時回憶起自己那些個性「土直」的叔伯輩,他們不像媒體名嘴菁英那麼有學問,可是他們說起道理,總會讓我忍不住在心裡OS:「幹,說得好啊!」

有過觀看《在中寮相遇》的經驗,當然要學會壓抑某些憤怒,陳玉峰老師的生態見解照樣鏗鏘有力,清水村民阿煙也讓我想起號召中寮阿公阿嬤疏通水圳的廖學堂,至於參與重建的建築團隊,期待與土地生息共存的理想,照樣被政府部門的發包陋習擺了一道,這跟樂生的處境多麼類似,而清波阿伯到老才開始學習如何寫公文,如何跟政府公部門打交道,這也讓我幾度想起樂生自救會的阿伯阿姆們,他們也是到老才開始研讀法條,站出來爭取自己的人權,而他們要面對的龐大勢力,也相對削弱他們的訴求與聲音。

清水劇照2.jpg

這些人,這些事,一直在發生,我經常想,紀念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紀念的意義,難道不該是建立一個正義公平的國度嗎?我跟著淑梅的紀錄片,花了142分鐘,濃縮體驗了中寮清水村20戶受災戶在四年半之內的種種擔憂與不信任,這過程當中有許多粗暴的政策與對待,當事件演變至今,房子蓋好了,擋土牆不知道安不安全,而紀錄片中,某些參與破土的長官,相繼陷入弊案,一直在紀錄片中給予力量的清波阿伯,來不及看到這部紀錄片完成,就已經離世了。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跟我一樣,聽著清波阿伯說話的「氣口」,會特別想要回家聽聽長輩的嘮叨,我相信紀錄片工作者的感觸一定更深刻,在事件發生過程中,有別於媒體舔噬衝突畫面的趕集之餘,孤獨而堅持的紀錄,到底有沒有辦法讓許多閱聽大眾知道,我們終究要努力建立一個正義公平的國度,而不是有辦一場又一場聲光效果俱佳的紀念晚會就能交差的啊!

 

我寫不出像樣的影評,只能記錄自己看片的感想,希望你也有機會在人生低潮,接受這一份功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